RSM 部落格:徒手治療技術
HVLA與LVLA的神經生理學—機制與分步實施方法
在RSM國際學院「脊椎活動度與呼吸的骨科按摩」課程中,
教授HVLA(高速低振幅)與LVLA(低速低振幅)關節手法,旨在減輕疼痛、改善姿勢、恢復功能及提升運動表現,並強調安全性與神經肌肉再教育。
為優化關節活動度,治療師會先評估因肌肉緊張、激痛點及筋膜限制所導致的錯位,同時在按摩過程中透過觸診及引導伸展觀察動力鏈,以辨識運動功能障礙。
HVLA手法絕非突然施行。治療先從淺層肌筋膜鬆解與主動軟組織鬆解開始,接著進行關節周圍的深層軟組織鬆解以減輕張力,然後透過LVLA關節鬆動術恢復生理活動度並促進關節居中。
此一手法流程能刺激關節囊的機械感受器(I型與II型),增強神經滑動、關節位置覺及協調性。LVLA特別有助於姿勢控制與感覺整合。RSM遵循「鬆解→LVLA→最小HVLA」的原則。
- 池田浩則,運動醫學碩士
手法治療與神經肌筋膜鬆解專家
RSM國際學院
參考文獻
1) Bialosky JE et al. (2009). Manual Therapy, 14(5), 531–538. [PubMed ID 19539559]
2) Pickar JG. (2002). Spine Journal, 2(5), 357–371. [PubMed ID 14589477]
Reed WR et al. (2020). Clinical Biomechanics, 73, 86–92. [PubMed ID 31958668]
3) Sterling M, Jull G. (2001). Manual Therapy, 6(3), 139–148. [PubMed ID 11414774]
HVLA與LVLA的臨床應用—安全性與證據分析
在RSM國際學院,安全性與病患個別需求是選擇HVLA與LVLA技術時的首要考量。
對於患有骨刺的高齡或高BMI客戶,HVLA可能導致微小骨片脫落並刺激神經,因此RSM採用以肌筋膜釋放、深層組織按摩及以LVLA為主的關節動員為核心的治療方案。
頸椎絕不施行HVLA技術。頸椎矯正則採用深層組織手法、肌筋膜釋放及毛巾輔助的LVLA牽引,以安全地進行運動再教育。
在與清邁大學醫學院共同舉辦的關節操作研討會中,教授們分享了臨床案例:
「當HVLA施用於骨刺節段時,微小骨片可能移動並壓迫神經,這在MRI上難以察覺,且手術切除非常困難。」
基於這些臨床發現,RSM嚴格遵循「釋放→LVLA→最小HVLA」的分階段治療流程。
此方法自然促進疼痛緩解、活動範圍恢復及神經肌肉再教育,
提升術後復健與運動表現,並將訓練後的酸痛降至最低,效果持久。
- 池田博則,運動醫學碩士
手法治療與神經肌筋膜釋放專家
參考文獻
1) Puentedura EJ, Louw A. (2012). Physical Therapy, 92(7): 1097–1110. [PubMed ID 22654195]
2) Gorrell LM, Beffa R, Christensen MG. (2019). 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, 42(1): 25–33. [PubMed ID 30509569]
3) Bialosky JE et al. (2018).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, 48(9): 656–664. [PubMed ID 30126184]
髂脛束症候群的手法治療觀點:筋膜沾黏、滑動受限與髕骨脂肪墊功能障礙
在許多髂脛束症候群(ITBS)病例中,疼痛並非來自髂脛束本身,而是源於闊筋膜張肌(TFL)與大腿外側淺筋膜之間的沾黏與滑動受限。這些沾黏在連接股外側肌與髂脛束的筋膜平面上產生剪切張力,限制了平滑的運動,並引發膝關節外側的不適。
股外側肌常伴有潛伏性激痛點及肌筋膜增厚,特別是在其與髂脛束交接處附近。此區域也是外側股四頭肌筋膜與髂脛束滑動功能障礙的常見部位。觸診時通常可感受到淺筋膜下方繩索狀的增厚或壓痛點。
另一常見因素為髕骨脂肪墊纖維化,或因股四頭肌力量不平衡所致的髕骨排列異常,尤其是股直肌相較股內側肌的優勢。這些失衡會使髕骨軌跡向外側偏移,增加髂脛束在格迪氏結節附近的張力。慢性病例中,脂肪墊周圍筋膜沾黏及深層支持帶纖維化亦可被觸及。
在RSM國際學院,針對ITBS的手法治療重點包括:
- 透過肌筋膜滑動技術鬆解闊筋膜張肌與股外側肌的沾黏
- 評估股四頭肌外側的激痛點與筋膜纖維化
- 活化髕骨脂肪墊以恢復局部組織彈性
- 評估格迪氏結節筋膜及周圍結構的限制情況
- 重新訓練股直肌與股內側肌之間的肌肉平衡
此方法結合精確的觸診與運動鏈評估,判斷功能障礙是否源自筋膜沾黏、髕骨排列異常或近端負荷轉移。
我們透過深層組織按摩課程與復健按摩課程,學習辨識ITBS相關疼痛的真正成因。這些技能不僅能緩解疼痛,還能提升運動表現,並在復健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。
- 池田博則,運動醫學碩士
手法治療與神經肌筋膜鬆解專家
參考文獻
1) Falvey ÉC, Clark RA, Franklyn-Miller A et al. The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: An Examination of the Evidence Behind a Number of Treatment Options. Br J Sports Med. 2010;44(12):851-857.
2) Paoloni JA, Milne C, Orchard J. Manual Therapy and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for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: Clinical Review.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. 2019;49(8):588-595.

